眼晴发红发绿是怎么回事(眼睛发绿是怎么回事儿)眼晴发红发绿是怎么回事(眼睛发绿是怎么回事儿)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眼晴发红发绿是怎么回事(眼睛发绿是怎么回事儿)

眼晴发红发绿是怎么回事(眼睛发绿是怎么回事儿)

最近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颜色词汇的发展可能与人类眼睛生理结构对光照的反应有关。


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彩虹泡泡糖、青绿色柠檬、粉嫩的婴儿、乌黑的长发…… 颜色不仅让我们的感官世界更丰富,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颜色的产生于发展总是伴随着语言的传播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脉络里流淌。20世纪70年代,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用一张320色的卡纸去询问那些时代居住于偏远地方的部落民族,要求他们用最简单的词语去描述这些颜色。实验调查对象约2600人,这些人操着近百种不同的语言尝试去描述这些完全不同的颜色。结果发现,大多数语种只有三四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像英语这类语言也仅有十多个词语。


当然,如果这个实验的研究人员来到当时的中国,结果可能会让他们大吃一惊。月白、赭石、鸦青、朱砂、鹅黄、豆绿、湖蓝、藕荷、天青、玄色……在中国古代,用于描述颜色的词成百上千,难以计数。其中不仅精准地描述了同类颜色的微妙变化,还融入了自然风物的万千境况,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所赋予颜色的鲜活生命力。



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语言词汇的发展,从而丰富了颜色的表达。该项目研究人员推测,在古代,人们倾向于将颜色混为一谈。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的不断丰富,人类语言则倾向于细分。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然而,其中也有一些有趣的例外。


在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语言不能区分“绿色”和“蓝色”。研究人员称之为“grue语言”。这是“green”与“blue”的半半结合,用来描述这种“蓝绿傻傻分不清楚”的情况确实挺贴切。


为什么分不清楚呢?我们以“蓝色”为例。事实上,“蓝色”是一个特别有趣的颜色词汇。因为自然界的蓝色非常多,对于某种特定的蓝色的来源需要特别的描述。比如用来形容蓝天的颜色不只有一个。因气候和湿度影响,天空总会呈现不同的蓝色,比如湛蓝、瓦蓝、灰蓝、天青等。



还有水体也是一样。海洋、湖泊、河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蓝色,比如湖蓝、海蓝、蔚蓝、水蓝、深蓝、幽蓝等。所以,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早期人类形成颜色词汇的关键因素。


另一种说法认为,颜色的词汇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当染色技术出现时,各种各样、深深浅浅的蓝色应运而生。靛蓝、浅蓝、藏蓝、宝蓝、海军蓝……这些更为复杂一些的颜色词汇产生于更为复杂的社会生产过程中。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科学家们又发现了第三种解释,基于生理学的变化。最近,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颜色词汇的发展还与人类眼睛的生理结构有关。


研究团队收集了除南极洲以外各大洲142人的相关语言数据,既包括英语、韩语、阿拉伯语等常用语言,也包括澳大利亚、亚马逊河流域等人迹罕至、仅有几百人使用的小语种语言。根据持不同语言人对于颜色的描述,来分析不同因素对颜色词汇的影响。


在近期公布的科学报告中,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光照是语言区分蓝色和绿色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光照较强的地方,比如赤道地区、高原地区,以及云量较少的中美洲和东非等地,那里的语言不太能区分这两种颜色。这种紫外线辐射的影响与纬度、海拔高度、气候和湿度、植被以及文化均有关联。


太阳晒多了真的会影响眼睛分辨颜色的能力吗?研究人员发现,受阳光中紫外线照射的影响,眼睛的生理变化会导致蓝绿色的感知异常。当紫外线照射增加,特别是UV-B照射的增加时,会影响眼睛晶状体的生理结构。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晶状体内的晶状体混浊度和黄色色素沉着,进而影响光在到达视网膜后的反应。


晶状体暗沉过程,被称为“晶体褐变”。黄色色素在到达视网膜前吸收了波长较短的蓝光,降低眼睛感知蓝色的能力。研究团队发现,在高暴露于UV-B辐射的人群中,成年人群对蓝色的敏感性在代际间持续减退,而在低暴露于UV-B辐射的人群中,“蓝色”词汇得以保留发展。这就导致前面所提到的,分不清“蓝”与“绿”的“grue语言”的产生。



在研究生理学影响因素的同时,该研究团队也归总了之前两种起源说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像“grue语言”这种现场的产生,是生理、自然、社会等多重因素综合推动下的结果。从语言学角度看,人们交流方式的细微变化可能会在几代人之间以“滚雪球”的方式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会发生巨大变化。这种语言的演变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的难题:为什么一种语言会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而另一种语言会走完全不同的道路?


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必须给出一个解答,那就是,语言的演变可能是随机发展的产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眼晴发红发绿是怎么回事(眼睛发绿是怎么回事儿)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