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分证的治疗原则(血分证的治则是)血分证的治疗原则(血分证的治则是)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血分证的治疗原则(血分证的治则是)

血分证的治疗原则(血分证的治则是)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血分病症

病在血分,有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血溢(出血)之分。

(1)血虚; 各种原因导致的血虚,致冲任血海匮乏不能由满而溢,或失于濡养,可发生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痛经、妊娠腹痛、胎动不安、滑胎、胎萎不长、产后缺乳、产后身痛、产后血劳、不孕。

(2)血瘀; 血寒、血热、血虚、气滞、气虚、出血、久病、肾虚等均可导致血瘀,进而发生痛经、闭经、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胎动不安、异位妊娠、产后腹痛、恶露不绝、产后发热、不孕、癥瘕等。

(3)血热; 是指血分伏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而出现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经行吐衄、胎漏、产后发热;若肝郁化热,热性炎上,可致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若阴虚生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发生月经先期、崩漏、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绝。

(4)血寒: 感受寒邪,寒邪客于冲任、胞宫,或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血为寒凝,冲任失畅,功能减退,发生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产后身痛、宫寒不孕等。气血互相资生、互相依存,故在病机上往往气病及瓶,随病及气,血气不和,气血同病,虚实错杂,常见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等。

(5)血溢:血溢为病证名,即出血[1]。指离经之血,溢于体外者。其病机不外乎络伤血溢和气不摄血两类。由于脏腑络脉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因此出血的情况和机转亦不一。《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理血药

凡能调理血分,治疗血分病症的药物,称为理血药。

治疗时血虚宜补血,血热宜凉血,血瘀宜活血,出血宜止血,血寒者温阳散寒(或温经)。

(1)补血中药: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楮实子。

(2)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丹参、红花(附:番红花)、益母草、莪术、三棱、水蛭等。

(3)清热凉血: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附药:紫草茸)、水牛角

(4)温阳散寒: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艾叶、炮姜、灶心土等。

(4)止血药:小蓟、大蓟、地榆、三七、茜草、白及、仙鹤草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血分证的治疗原则(血分证的治则是)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