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孕妇肝功能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孕妇肝功能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肝功能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孕妇肝功能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肝功能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孕妇肝功能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位患者检测发现肝功能异常,但之前检测肝功能一直正常,且近期也无任何肝脏不适症状,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病例资料


患者,女,31岁,因慢性胃炎来院就诊,因要预约胃镜,所以要做肝功、及感染疾病筛查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肝功能多项指标明显异常、乙肝、丙肝病毒检测阴性。患者曾进行常规体检,体检结果显示肝功能全部正常,且最近无任何肝功能异常症状,也未曾服用影响肝功能的药物。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肝功能突然异常的呢?

病例分析


按照科室处理异常结果的标准程序,首先查看患者检测肝功时血清状态,血清指数良好,无明显脂血、溶血、黄疸,故排除了标本的问题。后又查看仪器的检测数据及信息,检测当天仪器各项指标质控在控,其他标本检测结果并无异常。排除了样本本身及检测准确度的问题后,分析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临床上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为:感染、化学药品中毒、免疫功能异常、营养不足、胆道阻塞、血液循环障碍 、肿瘤、遗传缺陷等。为进一步寻找病因,建议重新抽血检测了血常规,乙肝五项,自免肝抗体,甲戊联查,检测结果显示:乙肝五项、自免肝抗体谱、甲戊联查结果均无异常。但患者血常规结果异常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患者血常规检测报告中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75.7%,淋巴细胞计数5.56×109/L,触犯“淋巴细胞计数大于5×109/L需要复检”这条规则,故进行推片染色镜检,手工白细胞分类。分类结果异型淋巴细胞(又称反应性淋巴细胞)占10%。考虑患者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可能性较大,于是建议患者加做EB病毒抗体四项检测,检测结果果然证实了大家的判断,EB病毒和抗原IgG、衣壳抗原IgG、IgM、均升高。


电话询问患者近期是否出现相应的症状,在详询下患者回忆曾患过普通感冒,症状为:发热,乏力、咽痛、食欲减退等。而这些症状恰好也是传单的症状。


随后,患者到专科医院进行就诊,并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对症治疗数日后,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至此患者肝功能异常原因真相大白: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病例讨论


该患者为何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呢?

为什么要查EB病毒抗体呢?

传单会导致肝功能异常吗?


下面来介绍一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传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简称传单,是EB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急性增生性传染病。EB病毒(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属。多数EB病毒感染为隐性感染,但病毒可形成潜伏感染,长期甚至终生潜伏在机体白细胞中。部分原发EB病毒急性感染可引起IM,该病多呈散发性,亦可引起局部流行。


2.传单流行病学特点


儿童发病以2~3岁居多,青少年及成人发病以15~30岁最多,超过35岁者少见;全年均可发病,但秋末、冬初较多。


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密切接触而传播(口-口传播)。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EBV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而累及周身淋巴系统。


3.传单的临床特点


本病潜伏期5~15天。起病急缓不一。症状呈多样性,因而曾将本病分为多种临床类型,如咽类型、腺热型、淋巴结肿大型以及肺炎型、肝炎型、胃肠型、皮疹型、脑炎型、心脏型、生殖腺型等,以前三型最为常见。近半数患者有乏力、头痛、鼻塞、恶心、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本病肝大者可占20%~62%,并伴有急性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异常者可达2/3,EBV所致肝损害可以只表现为血清中的转氨酶的上升,也可以仅仅表现为ALP和GGT升高,或均升高的情况。部分患者有轻度黄疸。约半数病人有轻度脾大,有疼痛及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不是临床上所有的病例都具备某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病程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也会不一样。


4.传单诊断标准


传单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外周血常规改变、血清学嗜异凝集试验、EB病毒抗体检测及EB病毒DNA检测 综合进行诊断。


2007年谢正德提出我国儿童IM诊断标准:


①具备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增大、肝增大及脾增大中3项。
②满足1条原发性EB病毒感染血清 学证据:抗VCAIgM和抗VCAIgG阳性,且抗EBNAIgG阴性;抗VCAIgM阴性,但低亲和力抗VCAIgG阳性。


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制定了我国成人IM诊断标准:


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浅表淋巴结增大,并合并以下任何1项:咽痛、皮疹、肝脾增大、肝功能异常。
②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
③血嗜异凝 集试验阳性。
④EB病毒抗体阳性且符合原发性感染改变。


符合前2项,再具备后2项中的任何1项,并排除化脓性扁桃体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白血病、淋巴瘤,即可确诊。


5.鉴别诊断


与其他病毒感染鉴别: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CM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风疹病毒(RV)、腺病毒等,外周血中也可出现少量异型淋巴细胞,但比例很低,基本不超过10%。


与流行性出血热鉴别:EB病毒感染还需与流行性出血热鉴别,出血热也同样具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外周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等,但是血小板显著减少,借此与IM鉴别。IM可致患者免疫功能紊乱,肝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损伤,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r-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可升高,这也是辅助诊断IM的指标。


与巨细胞病毒感染鉴别: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酷似本病,该病肝、脾肿大是由于病毒对靶器官细胞的作用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则与淋巴细胞增殖有关。巨细胞病毒感染咽痛和颈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血清中无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定。


IM还需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瘤相鉴别:二者均可有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常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免疫分型等检查明确诊断。此外本病还应与甲型病毒性肝炎和链球菌所致的渗出性扁桃体炎鉴别。


6.治疗与预后


IM为自限性疾病,以对症治疗为主,抗生素治疗无效,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疗效不确切。发热患者可予退热治疗。儿童重症患者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以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成人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有肝炎、心肌炎及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患者可对症治疗。脾增大者应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引发脾破裂。IM病死率约为1%,多由严重并发症引起,常见并发症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炎、心肌炎及无菌 性脑膜炎等。在原发性感染后,绝大多数IM患者预后良好,个别患者病程可迁延数年之久,出现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征象,病程中可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此类患者预后极差。另外,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还与许多恶性肿瘤发生有关,如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鼻咽癌等。


病例总结


EB病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多集中在秋末、冬初季节,重视异常血常规及时检查血清EB病毒抗体等可减少漏诊和误诊,除了嗜肝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外,对其他泛嗜病毒感染引起的肝损伤也应加以重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肝功能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孕妇肝功能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分享到: 更多 ( 0)